>> 学校主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中心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公告  规章制度  文件资料  服务指南  后勤文化  党建工作 
您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公告>>新闻>>正文
全体职工向张新科同志学习
2023-05-09 15:34 后勤党总支  审核人: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4月20日,陕西省委教育工委下发《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向张新科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省教育系统向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新科同志学习,学习他“心怀大我、潜心治学”的爱国报国情怀,“情系学生、甘为人梯”的敬业奉献精神,“追求卓越、顽强拼搏”的创新进取品格。

《决定》指出,全省教育工作者要以张新科同志为榜样,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争做新时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要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决定》要求,各市(县、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组织开展向张新科同志学习的活动,要将学习活动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相结合、与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相结合、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自觉融入到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等具体工作中,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立志做大先生,潜心做大学问,努力育大英才,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奋力谱写陕西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张新科同志个人事迹

张新科,男,汉族,1959年8月生,中共党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负责人。工作37年来,他始终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牢记立德树人初心使命,信仰坚定、意志顽强,潜心治学、倾心育人,即使在身患重病、病情危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用高尚师德和深厚学养诠释了“大先生”的内涵。他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张新科同志潜心治学、刻苦钻研,甘坐“冷板凳”,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与传播,特别是在《史记》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成为全国《史记》研究的权威专家。他自觉把个人学术创造融入中华文化全面振兴的历史征程,践行“中国学者必须站在《史记》研究第一线”的慨诺,以精品奉献人民,他的著作《史记学概论》开创性地建立了“史记学”框架结构,被学术界誉为“史记学”的开山之作;著作《〈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被列入国家社科成果文库;《〈史记〉与中国文学》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史记〉中的治国理政智慧》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列入“丝路书香”外译项目,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目前,他身患重病,仍以顽强的毅力努力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将当代“史记学”推向了新的高度,为整理、传承、宣传以司马迁和《史记》为代表的陕西历史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张新科同志热爱教育事业,把立德树人视为自己的神圣天职,恪守着“站稳讲台,教学第一,学生无小事”的从教信条,勤勤恳恳、倾心育人。要向张新科同志学习,学习他对党忠诚、不忘初心的政治本色,始终怀抱教育报国信念,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学习他扎根西部、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怀,坚持把个人理想和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孜孜以求、忘我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和人民的承诺;学习他心系学生、立德树人的崇高德行,甘为人梯、甘当铺路石,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学习他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心怀“国之大者”,深耕研究领域,淡泊名利、潜心研究,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学习他追求卓越、顽强拼搏的杰出品格,不惧困难挑战,敢于担当作为,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为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加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师范大学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教育报》在06版“人物”专版,刊登了题为“从教治学三十六载,只为‘中国学者必须站在《史记》研究第一线’的慨诺——张新科:《史记》人生”的人物通讯,同时发布《张新科讲司马迁》、《张新科:〈史记〉人生》两个微视频。文章和微视频描摹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新科教授从教治学三十六载潜心育人、孜孜治学的生动剪影,彰显了其为培养后学、推动学科发展尽心尽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呕心沥血的“大先生”风范。

《张新科:〈史记〉人生》

2000多年前,一位史家与他的父亲,穷两代人一生,只为完成一部《史记》。

这位史家,是被称为“史圣”的司马迁。他留下的《史记》,百三十篇、五十二万言,上迄轩辕,下至汉武,记载了中华文化绵延至今的精神内核。

2000多年后,一位学者,用一生读《史记》、讲《史记》、研究《史记》,只为“中国学者必须站在《史记》研究第一线”的慨诺。

这位学者,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新科。从读大学起,一部《史记》便伴随着他。从教治学三十六载,页已泛黄,纸无留白,他将一生与《史记》紧紧连接在一起,与先贤共践“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学术追求。

“我这一辈子就研究《史记》了。”张新科说。

“为中国争一口气”

一部《史记》,半部中华史。

上大学时起,张新科便对《史记》产生了浓厚兴趣——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从天文地理到文化思想,司马迁将大千世界和芸芸众生都写进了《史记》,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赵光勇是张新科最念念不忘的老师。“赵老师一直在研究《史记》,我的第一套《史记》就是赵老师买给我的,10本书10块多钱,这对当时还是穷学生的我来说,是非常大的帮助。”张新科回忆,是赵老师带领他走上了《史记》研究之路。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学界有这样一个说法,“《史记》是中国的,但‘史记学’在日本”,这主要缘于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撰写的《史记会注考证》,走在了整个国际学界前头。

“陕西是司马迁的故乡,当时陕西的一批学者策划成立了司马迁研究会,就是要给中国争一口气。”从研究生时起,张新科就跟着老师们为成立司马迁研究会多方奔走。1988年,全国《史记》研讨会在陕师大召开,“这是《史记》研究史上一次空前的盛会”。1992年6月,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成立,会长是被称为“秦俑之父”的袁仲一先生。

“中国学者必须站在《史记》研究的第一线。”研究会甫一成立,就决定出一部《史记研究集成》,以取代《史记会注考证》。历经20多年的艰难曲折,2020年,《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正式出版,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整个《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的体例样稿,从一开始就是赵光勇老师起草的。赵老师非常勤奋,每天在图书馆手抄做资料卡片,即使到晚年腿脚不灵便了,仍然坚持在做。好多资料都是他做好后,交给其他人做最后的整理。”张新科说。

遗憾的是,《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出版后,张新科突然生病住院,没来得及给赵光勇送样书。就在这期间,赵光勇去世了。“老先生将一辈子心血都倾注在《史记》研究上,眼看第一批成果出来了,他却没能看上一眼。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张新科言语哽咽。

“从当年的年轻小伙子,到现在60多岁的‘老头子’,我一直担当着这份责任。”如今的张新科,已成为我国首屈一指的《史记》研究专家,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会长,在理论上卓有建树。

围绕《史记》研究,张新科将当代“史记学”推向了新的高度。他带领的学术团队,在《史记》研究领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影响最大的是2003年出版的《史记学概论》,开创性地建立了“史记学”框架结构。他的《〈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因理论创新被列入国家社科成果文库,《〈史记〉与中国文学》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史记〉中的治国理政智慧》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列入“丝路书香”外译项目,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如今,《史记》研究的中心,已然回到了中国。

“冷板凳还得坐”

“创新是学术的生命。要扩大学术视野,多向优秀学者请教,多获得一些治学方法,这样才能进步。”这种真诚严肃的治学态度,是张新科教给学生的宝贵财富。研究《史记》的日本学者藤田胜久,曾到西安辗转找到张新科,说要沿着当年司马迁走过的路线再走一遍。张新科陪着他走访了甘肃天水、陕西凤翔雍城等地,之后藤田胜久还走访了全国其他地方,回去就写了一本《司马迁之旅》。他追根究底的治学精神和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给了张新科很深的触动。

“做学问还是要讲究实事求是,踏踏实实。时代发展到今天,给学术带来了一些技术上的革新,甚至是革命,但是冷板凳还得坐,不能一味或者说完全依赖互联网。人们常说‘有一份资料说一份话’,就是强调做学问要对原典著作、研究资料等做充分的积累。”张新科至今记得,自己的硕士导师王守民教授在讲《左传》时,把这部大书打散,分成战争、诸侯结盟、外交人物等8个类别来讲,并要求学生分门别类统计做资料卡片。这个方法对张新科影响很大,后来他对自己的学生也这样要求。

“下得了这种苦功夫,才能达到研究的深度,不然的话都是飘在外面。而这种看似很笨的方法,经常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张新科说,他在写博士论文《唐前史传文学研究》的过程中,就是通过统计7部唐前史书收录的辞赋,发现了文体发展与史书之间的关系。而张新科那满是批注的书本和重逾百斤的稿纸,令每一届学生咋舌。他做的许多资料卡片,有些到现在还保存着。

“印象深刻的是当年张老师送给我们的4个字‘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有一个宏大的学术志向,‘立地’就是要踏踏实实,甘于坐冷板凳,不能浮躁。”张新科的学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赵文说。

“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

“长相思,在长安!”每年毕业季,张新科都会给毕业生写下这样一句送别语。

从教36年,张新科教过数以千计的本科生,培养了102名硕士研究生、32名博士研究生。“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是学生们对他共同的印象。

2014级研究生袁方愚记得,有天早晨8点,他在教学楼前偶遇手提行李箱的张新科,原来他刚出差回来,6点多一下火车,就急匆匆赶往教室给学生上课,“在张老师心里,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

担任文学院院长8年里,即便事务性工作再繁重,张新科依然坚持给学生们上课,甚至连本科生的课程也年年排满。

“站稳讲台,教学第一,学生的事无小事。”这是他从教以来的信条。

一位毕业20多年的学生回忆,在张新科老师的秦汉文学课堂上,大二的他对《史记》和司马迁产生了浓厚兴趣,写了一篇探讨司马迁悲剧意识的“学术论文”,惴惴不安地交给了张新科。没想到张新科大加鼓励,主动找他讨论,多次提出修改建议,并将其推荐到学术期刊上发表,后来这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20多年过去,那一幕依然清晰如昨日:教学楼前,张老师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挥着一本人大复印资料,叫住了我。停住车,张老师兴奋得大力拍着我的肩膀,比他自己发了一篇文章还要高兴……”

曾经,矮壮、宽厚、言少、笑声爽朗,是张新科给人留下的印象。近两年来,因积劳成疾、罹患重病,他鬓发尽白,体重降了30多斤,身形瘦削,但言行仍具强大的理性,风度丝毫不减。

由于要定期到医院诊治,张新科不得不停下本科生的课程,但对硕士、博士的指导仍旧尽心尽力。只要身体允许,他必定给学生上课,逐字逐句修改论文。虽然在《史记》研究领域有极高的学术成就,但张新科并不希望学生将研究目光局限于此。只要是有新意、有价值的选题,他都鼓励学生大胆去做。正是这种宽厚包容的师风,使他门下弟子的研究除了“史记学”之外,更广涉诗歌、辞赋、小说等领域,并与历史、哲学甚至生态学等学科相结合,形成了多领域、跨学科的研究态势。

头雁引领,雁阵高飞。张新科领衔的“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一流课程,主持完成的《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他任文学院院长期间,陕师大的“中国语言文学”被列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22年该学科进入第二轮“一流学科”建设期,成为我国“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及发展的中坚力量。“如果可以‘时空穿越’,与司马迁相遇,您会对他说些什么?”记者问张新科。

答曰:我敬仰你的伟大人格和敢于担当使命的气魄,钦佩你在逆境中不屈服的精神和不虚美、不隐恶的求真精神,感谢你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史学巨著,其所蕴含的智慧和精神,滋养着万千华夏后人,并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熠熠生辉。如今,《史记》已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我愿踵武前贤,求真创新,努力宣传《史记》,研究《史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新科先进事迹视频:

http://newapp.jyb.cn/app_pub/ysp/shipin/jctj/202209/t20220915_79830.html

http://newapp.jyb.cn/app_pub/ysp/shipin/jctj/202209/t20220915_79827.html

上一条:学生餐厅举办校庆日爱心赠送活动
下一条:后勤服务中心赴澄城县乡村振兴局联系对接校园消费帮扶工作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近更新
点击排行
  • 邮箱:wnsyjtbgs@163.com 电话:0913-2136918 地址:陕西渭南朝阳路中段18号

  • Copyright 2014, 版权所有 渭南师范学院后勤服务中心,大唐设计技术支持

  • 陕ICP备05010978号